基础教育区域性发展战略与实践——“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专...

2014.11.10 86

“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专题研讨会于2012212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和北京市海淀区、成都市锦江区等10个区县的80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与会,就基础教育区域性发展战略与实践的若干论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基础教育区域性推进的实践模式与特色

围绕基础教育区域性推进的实践模式与特色,与会者从不同层面对基础教育的需求、教育的本性和观察问题的基点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北京大学钱民辉教授根据基础教育在社会、区域和个体三个层面的需求,提出基础教育区域性推进的理论模型——意识三态说(意识形态、意识生态和意识心态)。意识形态层面的基础教育应当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的需要;意识生态层面的基础教育应当考虑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意识心态层面的基础教育应当考虑区域内不同层次个体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首都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从教育的本性出发,将教育与工程、教育与市场、教育与行政加以类比,指出了当前基础教育区域性推进中存在的科学主义、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四种倾向,主张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推进要回到教育自身的逻辑上来,并强调基础教育区域性推进的关键是学校发展模式的转换,即去工程化、市场化和行政化。

还有与会者认为,区域转型是观察和预测未来基础教育区域性推进的一个基点。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区域发展都将涉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劳动力大流动五大进程,同时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从群体生存到个体生存,区域发展的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增强;二是从同质性到异质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增强;三是从封闭到开放,区域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增强;四是从分散到整合,区域发展的集约性和聚合性增强;五是从二元格局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的统筹力度增强。基于此,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推进应当着力解决好分化与整合、均衡与特色、竞争与合作、本土与国际和外延与内涵五个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区域性推进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此,需要继续探讨三个问题: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协调与统筹问题;学校与社区的双向沟通与融合问题;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一体化问题。

二、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的构建

围绕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的构建,与会者就教育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构建的价值标准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浙江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教育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教育的基本发展水平,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教育主体功能区是该地区所具有的、以自身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的、以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为根本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功能区。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的构建,应当从区位分析和区域发展目标定位入手,从顶层的核心理念、战略性构想、有针对性的举措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从基础理论入手,认为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的构建应当思考两个前提问题:一是基础教育区域化的基础究竟是什么?二是基础教育区域化的意义是什么?他认为,世界扁平化趋势和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市场化是基础教育区域化的两大基础,而基础教育区域化的实践意义主要为:教育主体的去中心化、教育结构的异质性、教育机会的扩大、教育管理的弹性化和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从社会分层和人口流动两个视角出发,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公正与均等是构建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的两个核心。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在分析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若干新问题和当代教育价值转型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基础教育一直在以同质性为基础的教育价值观上运行,基础教育未来发展势必建立以异质性为基础的教育价值观。他认为,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是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三大核心教育价值,也是构建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的三大支柱。

还有与会者认为,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的构建,不但要考虑教育与外部社会的特殊关联性,也要考虑教育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同时,立足于区域的现代转型,构建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与教育的持续稳步发展问题;二是教育先行(超前)发展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而带来的教育多元化发展问题;三是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公平与效益问题;四是不同区域的梯度推进策略与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三、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模型

围绕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模型这一论题,与会者主要就“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论问题展开了研讨。

关于“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的核心概念“发展”,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文喆研究员强调,发展有功利意义上的发展和本体意义上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以物为重心的发展观向以人为重心的发展观转换。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区分两种发展概念的基础上去研究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与内容、动力与机制、方式与形态和趋势与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胡定荣教授针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现代发展”、“生态发展”、“内涵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等概念,强调指出准确定位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形态和实践追求,是揭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的关键。东北师范大学秦玉友教授则细致地区分了“特征”概念的二重性,即过程性特征与结果性特征、静态性特征与动态性特征、矛盾性特征与愿景性特征、渠道性特征与目标性特征、关联性特征与自身性特征等。

关于“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的方法论,与会者在核心问题和理论维度上取得了重要的认识。关于核心问题,与会者认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其核心是回答基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构成本课题研究的理论硬核和基本假设。对此,有与会者认为,中国未来基础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丰富人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关于理论维度,与会者认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其理论思路在于建立时间—空间和自身—外部两个分析维度。在时间—空间维度,时间是指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既立足于现在,又指向未来,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则是其中的一个观察基点;空间是指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涉及社会、区域和学校三个层面,这意味着,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必须同时从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区域独特性和学校教育的内在本性三个层面去揭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在自身—外部维度,一方面要揭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与外部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则要揭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自身逻辑和相对独立性。与会者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必定会逐渐回到它自身的本质特征和本真意义上来,而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本真意义又必须从人和人的“生命”的内涵中去寻找。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2012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