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创刊于1979年,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以刊登教育科学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道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引领教育前沿和热难点问题研究,助推教育学者成长,是教育理论界首选的权威刊物。
创刊时间: 1979年
刊号: CN11-1281/G4
主编: 张彩云
学术动态
更多
新思想指引教育新征程
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动能——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取向与基本路径
谢维和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决策偏差与理性回归
刘善槐、朱秀红、王爽
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概念与理论架构
周晔、景琛琛、梁宇健
教育基本理论
中国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建构
李栋
回归生命立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知识观重塑
鲁子箫
德育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调查及其教育启示
盛小敏、魏军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的时代转型与数字化建构
石鸥、刘珊
基础教育
面向教育现代化:我国农村教育政策演进的渐进主义分析
孙涛、伊秀云
比较教育
构建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三型联动的发展模式探索
徐小洲
教育经济与管理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逻辑框架与突破路径——基于“模糊—冲突”政策执行理论的分析
朱德全、沈家乐
教育信息技术
以共存求共生:人智协同共育如何可能
黄涛、张振梅、刘三女牙
教师教育
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全球议题与中国逻辑
李廷洲、朱月华、吴晶
新思想指引教育新征程
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动能——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取向与基本路径
谢维和
教育:与文明为伴
孙正聿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演进逻辑与实践路径
黄宝印、陈建伟
两会代表委员谈教育(笔谈)
朱永新、庞丽娟、谢晓亮、杨晓慧、李剑萍
人工智能与幼儿大脑教育开发
李永智、孙蔷蔷
课程与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论要
田慧生 马 季
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学校分类的四重逻辑
邬大光
人工智能究竟给教育带来怎样的挑战
吴康宁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笔谈)
瞿振元、徐辉、郭戈、高宝立、高书国
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内涵及其构建路径
阎光才
教育强国视域下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构建
王定华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决策偏差与理性回归
刘善槐、朱秀红、王爽
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概念与理论架构
周晔、景琛琛、梁宇健
教育基本理论
中国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建构
李栋
回归生命立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知识观重塑
鲁子箫
何以为“家”——中国教育学的“家”及“回家”之路
王兆璟、于佳伶
教育学服务强国建设:基因、逻辑与要义
刘远杰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实践变革中推动教育空间生产
刘旭东
数字化境遇中的具身化、学习与教育:机遇与局限
[德]马尔特·布林克曼
测量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基于主体化教育展开的对话
[荷]格特·比斯塔 赵 康
教育的情动性:教育影响发生的受动原理
金生鈜
“为仁由己”:《论语》主体性教育的哲学阐释
刘铁芳
“完整的人”:智能时代职普融通的人学使命
祁占勇 王艺霏
重提这个问题:什么是教育进步
张彦 陈炜枫
“教学”作为教育学的中国概念
程亮
教育研究中空间话语的审辨与超越
孙元涛 樊 溶
德育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调查及其教育启示
盛小敏、魏军
道德情感教育论纲
高德胜
论“大思政课”的空间向度
王 强 李青屏 王舒悦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的时代转型与数字化建构
石鸥、刘珊
“美育”究竟是什么——兼论美育在育人目标体系中的特殊性
王占魁
数智时代教学关系变革的再认识
李森、刘欢
论作为教学方法论的学科实践
张 良 安桂清
我国中小学教材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
穆建亚 刘立德
学科教育学论纲:属性、范畴与知识体系
罗生全 聂磊
发现知识的意义:课堂教学变革之意
吕立杰 荆鹏
教学何以为实践
徐继存
大模型时代的生成式课程实施
雷 浩 杨春明
基础教育
面向教育现代化:我国农村教育政策演进的渐进主义分析
孙涛、伊秀云
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辩证逻辑
冯永刚、刘晓倩
学龄人口减少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影响及其疏解——基于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省份的调查
李 涛 黄嘉欣
集团化办园模式下教师跨组织知识共享意愿探颐
石 艳 董虹伶
乡村小规模学校扩优提质中的资源优势利用
赵 丹 范先佐 郭清扬
比较教育
构建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三型联动的发展模式探索
徐小洲
基础教育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闫温乐、张民选
知识、权力与现代性:世界一流大学全球战略的特征与反思
马佳妮 李崇华 皇甫昕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逻辑框架与突破路径——基于“模糊—冲突”政策执行理论的分析
朱德全、沈家乐
教育信息技术
以共存求共生:人智协同共育如何可能
黄涛、张振梅、刘三女牙
走向人机和合共生的智能教育新范式
黄昌勤、涂雅欣、韩中美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数字素养与青少年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孙 婧 张欢欢 张 权
教师教育
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全球议题与中国逻辑
李廷洲、朱月华、吴晶
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改革进程及优化策略
高慧斌
我国师德规范体系的法治化建构
李红勃
论教师的精神生活及其富有之道
裘指挥、付欣悦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权力变革的逻辑 ——基于知识论视角
冯博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法治价值遵循及其实践进路
陈 鹏、于茜兰
热点聚焦
202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本刊编辑部
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基于202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
宣小红、史保杰、惠文婕
争鸣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启蒙教育
王建华
高考综合改革
我国高考体系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效果评估
陆 一、卜尚聪
从高中会考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历史演进——兼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科目改革
刘希伟
边疆教育
边疆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结构框架与建设路径
袁 梅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强国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范式迭代
公钦正、秦惠民
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基:学前教育何为
刘友棚、李铁安
教育史
竺可桢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引进与改造
刘正伟、韩江雪
科举停废与学部设立120年省思
刘海峰、赵凯
走下圣坛之后 ——试论儒家经典在20世纪前期中小学教育中地位的沉浮
田正平 潘文鸯
高等教育
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高等教育扩招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偏好转型
刘一伟、郭秋月、孙中伟
高等教育“三融”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景安磊、朱元嘉
学术话语权建构的学理逻辑与可能路向 ——基于知识与学科关系演进的类型学考察
张学文 刘益东
借鉴与超越:高等教育枢纽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高杭
高等教育扩张中博士教育需求溢出的逻辑机制——基于民办本科高校教师赴东南亚读博的调查
陈先哲 王 俊
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学科交叉团队发展路径与特征分析 ——基于“新巴斯德象限”模型视角
张洋磊 于晓卉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竞争叙事及其超越
俞凌云
职业技术教育
迈向共同富裕:职业教育何以阻隔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
候玉娜、张御龙
世界重要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吴雪萍 陈浊
以服务产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组群逻辑与实施路径
卜 涛 和 震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以中国为方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严从根
论科学技术的教育属性
张凤、张飞龙
县域教育改革发展
适应人口变动的县域义务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结构矛盾与政策优化
白亮
精准帮扶西部薄弱县中何以可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塑机制
刘莉莉、李庆豪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
论人工智能作为教育类主体
刘革平 秦渝超
智能技术进步何以赋能教师发展
吴 砥 郭 庆 李佳平
教育心理
父母陪伴缺位与个体长期发展
李雅文 庄孟谕 周金毅
专题
高校就业工作绩效考核评价 ——基于毕业生就业供需两侧协同治理框架
岳昌君 邓 峰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模型构建与政策效应
孙百才 胡 姝
理工农医占比多大才合适 ——国家发展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变迁与布局优化
李立国 田浩然 王敬尧
高校学科设置调整的多维审视与未来进路
王志强 张海军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动因、经验与路径
任友群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的元问题与新路径
刘三女牙
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布局的百年竞逐与中国进路
王小飞 张明广
对话
空间·关系·秩序:AI重构教育场景的可能与限度 ——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杨宗凯 李希贵 唐江澎
教育政策与领导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育评价生态的失衡与调理
林梦泉 王 宇 陈 燕
敏捷治理:智能时代高校治理转型的新路径
侯浩翔 管培俊
会议综述
AI重新定义教育:理念重塑、逻辑重建与场景重构 ——第五届《教育研究》论坛综述
刘 洁